刘焕解读国号系列
1. 为何中国秦汉之后的国号中,没有一个是“韩”的?
2. 强大的楚国,为什么在后世使用频率极低?
战国时期的各国,常常以国号成为某一地域的代名词,比如陕西的“秦”、山西的“晋”,等等。因此,这些战国时期的国号,很多都被后来的割据政权所继承和使用。但有一个特殊的现象,许多政权会沿用这些古老的国号,而唯独没有一个政权使用“韩”作为国号。
展开剩余89%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,曾探讨过为什么中国自汉代以后,并未出现一个名为“韩”的国号。通过整理统计,可以看到,汉朝之后的许多政权,其名称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号保持一致。比如:
- 周:北周、武周、后周
- 齐:南齐、北齐、黄巢齐
- 楚:桓楚、林楚、马殷楚
- 燕:前燕、后燕、南燕、北燕、西燕
- 赵:前赵、后赵
- 魏:曹魏、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冉魏、李密西魏
- 梁:南梁、西梁、后梁
- 晋:西晋、东晋、后晋
- 秦:前秦、后秦、西秦
- 宋:南宋、北宋
- 吴:孙吴、南吴、张士诚吴、朱元璋吴、吴越
- 蜀:前蜀、后蜀(蜀汉仍以汉为国号)
- 唐:唐朝、后唐、南唐
- 郑:王世充郑
其中,“楚”作为国号的情况比较特殊。虽然楚国一度强盛,但作为国号的“楚”在后世的使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仅在五代十国时期,马殷所建立的“楚”国使用了这一名称。而张邦昌和桓玄所建立的“楚”,在历史正统中并没有得到认可,因此严格来说,它们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政权。
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:为什么曾经如秦国一般强大的楚国,在后世的割据时代中使用频率如此低?这背后有几个原因。
一、楚国命运的悲剧性:“楚”成了凄惨的代名词
楚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,但最终却走向了灭亡。楚国的悲剧命运,从楚怀王被秦国阴谋诡计诱捕,到最终被秦国彻底征服,都让楚国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具有强烈悲情色彩的国家。楚国灭亡后,楚人深感不甘,称“秦灭诸国,楚最无辜”,甚至喊出了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的豪言。后来的项羽带领楚军成功报仇,灭掉了秦朝。正因为楚国的这种屈辱历史,使得“楚”字逐渐成为了“痛苦”和“悲惨”的代名词。
事实上,“楚”这个字最早的含义与丛生的树木有关,特别是指生长在荆山的荆条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词义逐渐演变为“痛苦”的象征。比如,“痛楚”指剧烈的痛苦,“酸楚”则形容既心酸又痛苦,甚至“凄楚”形容的是既凄凉又痛苦的境遇。
古代中国对于国号极其重视,尤其忌讳选用带有悲剧色彩的字。就像杨坚在创建隋朝时,避免了使用“隋”这个字——它在古代有“祭祀后的残肉”之意,极为不吉。因此,带有“痛楚”含义的“楚”自然不适合作为国号。
二、楚地地理位置不利于割据
有学者提出,即使“楚”这个字带有不吉利的象征,为什么历史上还是有人使用“楚”作为国号?确实,五代十国时期的马殷建立的“楚”国,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正式的楚国。然而,这个楚国能存在的原因,首先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。
与北方诸国的割据模式不同,五代十国的割据势力大多集中在南方。相比之下,北方的许多割据政权往往依托地理优势选择了战国时期的北方国号,如关中一带的“秦”、辽东的“燕”、河北的“赵”和“魏”。这些国家的分裂具有相对较高的成功率。
而楚地则不同。楚国的故土位于江汉流域,地势低洼,水网密集,易守难攻,但也容易被四面八方的敌人进攻。因此,楚地不具备像北方那样的稳固割据条件。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,正好夹在吴国和蜀国之间,长期以来处于战略夹缝中,缺乏有效的防线。虽然马殷的楚国短暂存在,但楚国这一国号的割据潜力仍然相对较低。
三、南方割据的政权偏好“吴”与“蜀”
在南方割据的历史中,虽然楚地曾是一个重要的区域,但绝大多数的割据政权都选择了“吴”或“蜀”作为国号。尤其是三国时代,孙权的“吴国”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,且建立的都城金陵(今南京)成为了江南的政治中心。
此外,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,即南唐,其建立都城同样位于金陵,也选择了“吴”作为国号。相比之下,楚地的地理优势无法与江南的吴越地区相比。作为曾经的吴越争霸的舞台,江南更为人称“吴”或“越”,而非“楚”。
即便是孙权在三国时代曾有意迁都至武昌,若成功,他的国号也可能为“楚”。但最终他并未实现迁都,且最终仍以“吴”为国号,这也反映了“楚”这一名称在南方政权中的较低使用频率。
结语:为何“楚”不被选为国号
综上所述,楚国曾因其悲惨的命运和地理位置的劣势,未能在后世成为割据政权的首选国号。此外,江南地区的其他割据政权更倾向选择“吴”或“蜀”作为国号,这使得“楚”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地作为国号出现。即使在五代十国时期,楚国的存在也只是昙花一现,最终被其他政权所取代,反映了“楚”作为国号的命运注定与“吴”结缘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市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