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源:荣耀AI终端生态发布会
荣耀的新故事,李健的半年考。
2025年年初,李健接过荣耀的“权杖”,出任荣耀新CEO。数个月后,他在备受关注的国内首秀中,带着“荣耀没死,而是重生”的宣言走上台前。
之所以强调“没死”,是因为过去半年,荣耀过得不算容易。荣耀如何新生,回应消费者和市场的期待,都是李健需要作答的考题。
对此,他的答案是“大刀阔斧的变,破而后立”,带领一帮“拼了命的”人,走出过去的窠臼,讲述一个更宏大、路径不再单一的新“荣耀”故事,并努力将其变为现实。
柏拉图的“洞穴之喻”与荣耀新叙事
按照李健的说法,业务长期做不起来,最终都是组织出了问题。新荣耀要练好“站桩”,一定要站稳。
“站桩”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一项训练,注重“内调”,也就是练好基本功,做好内部机理、组织和发力方向的调整,最终一发制敌,完成从内到外的重塑。
展开剩余90%目前,我们已经可以从李健的思考和动作中,捕捉到他的解题思路,一个气质焕新的荣耀也慢慢浮出水面。
刚过去的荣耀Magic V5暨AI终端生态发布会上,李健发布了一支名为《潜能之光》的品牌宣传视频。片头有一行字幕:“有人困于洞穴之影,有人拥抱潜能之光”,原文来自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。
图源:《潜能之光》视频唐辰截图
实际上,宣传短片的灵感来自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中提出的“洞穴之喻”。柏拉图设想,困在洞穴里的囚徒,在很长时间里,只看到洞内墙壁上的影子,就将这些影子误认为是真实世界的全部,沉浸在由虚幻表象构建的认知囚笼里。直到他们挣脱束缚,走出洞穴,看到阳光,才知道影子是虚幻的,真实的世界更为广阔。
图注:荣耀品牌信仰宣传片《潜能之光》
很多人可能没搞懂囚徒、洞穴、影子、阳光和荣耀之间的联系。在后续的媒体采访、社交平台的动态中,李健进一步解释,荣耀已经走向新生,无论对荣耀、对行业,还是对每一个人,唯有历经认知的囚笼、觉醒、重构、唤醒,才能充分释放潜能,走向自由翱翔的新生。
这个故事的寓意也就此揭露:囚徒所困的洞穴就是我们有限认知的世界。洞穴里的影子代表我们误以为是“全部真实”的虚假表象,透入洞穴的阳光预示理性指引和探索,而阳光下的洞外则是真实的认知或者世界万物。
在我看来,李健是技术派,更是实干家。他多次在演讲中强调人文、科技与哲学之间的联系,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荣耀产品研发与品牌传播中。借此与用户建立情感关联,打造一个有人文温度的科技潮流品牌,将用户从功能认同转向价值认同。
李健认为,“哲学的核心的本质是在探寻”。他的“探寻”也是在回答眼下荣耀面临的另外一个哲学命题: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要到哪里去?
对应到荣耀和行业,其现实意义可以归纳为:什么是新荣耀,价值观是什么?可以为消费者创造什么价值?未来怎么走,对行业产生什么影响?
打破“无知之幕前的偏见”
换句话说,“洞穴之喻”在荣耀自身以及它所处的行业,都能找到现实原型。李健的思考和作为,荣耀“破而后立”的变化,适用于整个中国智造产业。
首先,洞穴里的影子,就是囚徒的“认知牢笼”,也可以理解为一个“无知之幕”的实验场景。这是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《正义论》中提出的核心思想实验,旨在探讨社会正义原则的构建逻辑。
设想一个情景,人们在赞成或者反对一个议题、一种权利之前,假设藏在一道幕布的背后,忽略掉自己的个人特征、差异、偏好、社会地位,甚至身份利益,无法得知自己是结果的受益人还是受害者,最终做出公平、客观、公正的判断。
显然,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假想,只能停留在理想化的理论层面。现实生活中的多数情况,人们在接受、评价某一个事实时,都会不可避免的“屁股决定脑袋”,受到自身情绪、价值理念以及他人观点的影响,出现“无知之幕前基于立场的偏见”。
AI时代的“无知之幕”就会是这样,人类面对智能终端、机器人时,还无法预判未来的发展态势、结果,就会根据现有的认知做出选择、价值判断。或者是,短视频算法里,平台隐去用户性别、地域、学历等信息,模拟无知之幕,仅根据内容价值推荐,但又形成“信息茧房”。
放在荣耀的语境里,“无知之幕前的偏见”表现在两方面:
一方面是荣耀的新定位和身份认同,也就是“荣耀是谁”的影子。荣耀在独立初期被视为“华为平替”,行业和消费者对其技术实力、品牌价值存在偏见。
甚至,荣耀品牌也一度没能很好的找准定位,认清真实的自己,一些荣耀员工也可能对自身的价值有过怀疑。
另外一方面是行业认知盲区,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“影子”。比如智能手机行业,多数厂商动不动就跑个分、创新被异化为硬件堆叠,续航与轻薄不可兼得等观念风行;
在人工智能领域,根据中国信通院报告,终端智能化水平目前分为L1-L5五个等级,不同等级对应人、终端不同的角色定位,智能化等级越高,终端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自主参与度越高,人的参与度越低。
AI行业形成一个共识,当前AI已经进入产品化与应用落地阶段,也就是从L2推理者向L3行动者跃迁的阶段。但多数手机厂商对AI功能的实现,还是停留在语音助手的研发、大模型的规模等基础功能上。
这种将有限的AI功能体验视作AI发展全部的思维,直接导致行业和消费者对AI的落地应用产生片面认识。这些手机厂商喊的口号越响,对AI应用落地的阻力就越大,也就成为拖慢AI发展的“洞穴影子”。
其次,囚徒觉醒,追寻洞外的光,完成重构。对李健和荣耀来说,破局不单单是为了“活下去”。新生就要打破现状,正面“洞穴之影”。并与过去切割,纠正“无知之幕前的偏见”,开启不走老路的认知觉醒。
其意义不只是荣耀自身要不破不立,也不局限在对行业参数竞赛、AI噱头营销等规则的大胆质疑;更在于,荣耀从手机行业跳出来,将目光投向更有未来前景的AI终端生态,点亮“人文科技”这束光,照亮更多“囚徒觉醒”。
这束光就是李健所说,依靠AI技术掌握普遍规律的“阳光下的真实”。核心是通过对真实的坚守、对表象的质疑、对本质的探索,树立以“人”为中心的理性创新理念,挣脱“行业常规技术路径”编织的囚笼,探索创新边界。
比如,李健作出研判,AI要落地为人服务,就需要打通场景、性能、信任三大闭环,让AI的价值可以充分被发挥。这是因为,当前AI应用在场景上没有打通,存在断层、碎片和割裂的问题;在性能上,端侧AI模型的能力,受芯片算力的制约、存储带宽的制约等;同时,AI应用还存在幻觉、隐私和伦理问题。
而在折叠屏这一核心赛道上,荣耀已快接近“无人区”。荣耀还是主动打破“要想轻薄就要牺牲性能”的折叠屏升级思维定式,另辟蹊径通过鲁班架构创新,跨界应用航天材料,完美解决折叠屏轻、薄、强无法兼得的“不可能三角”。
现在,荣耀还加入AI的“蓝海战”,抓住AI重构终端产业的机会。其新成立的产业孵化部即是荣耀实现AI终端生态公司的重要支撑。李健表示,新产业孵化部是荣耀面向全新产业的一个探索,未来涉及领域不止于AI智能体,不止于机器人这一个形态。
于是,AI终端、智能机器人、出海,全部被打包进荣耀的新叙事里。这是荣耀投入百亿美元打造“阿尔法战略”的具象化,逐步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。
这个过程,也是踏入无人区的过程。经历过海外市场开拓的李健,更懂得这个阶段的艰难,但一旦完成重构,冲出无人区,那就能收获光照大地的“荣耀”。
第三,回望唤醒,也是从个体到行业生态的重塑。这是作为行业的探索者、挑战者、开拓者应有的心态,要通过个体,回看跟随和追赶的人,引领行业创新前行。
今年6月,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,李健在演讲中倡议共建的AI 终端生态联盟,是荣耀 “共创、共生、共享” 理念在产业领域的最高级体现。
这一联盟构想蕴含着清晰的逻辑:在生态层面,通过打造开放且实体化的AI 终端生态联盟,推动 AI 模型企业、运营商、AI 终端企业、互联网企业四方协同合作,由此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网络;
在理念层面,以 “团结、开放、共创、共享” 这一开放理念为核心筑牢生态根基,它是联盟运转的底层价值准则,如同生态赖以生存的 “土壤”;
在思维层面,借助 “终端思维、AI 思维、生态思维” 这三种开放思维重新构建认知体系,它是驱动生态运转的认知动力源。
当每个行业参与者都成为光的反射者,产业的创新便不再是独行的冒险,而是一群人的星辰大海。
新荣耀,还要狠练“站桩”
荣耀和行业都需要一个“认知启蒙”,要走出洞穴,以开放、创新、包容的心态,打破“无知之幕前的偏见”,明确自己在新竞争时代的定位和使命。荣耀也能找到“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到哪里去”的终极答案。
基于这些思考,荣耀全新的品牌信仰:释放潜能,自由翱翔,在“洞穴之喻”的哲学氛围铺垫之下,通过《潜能之光》的短片中深刻的展露出来。
“洞穴之喻”与荣耀和行业的联系就更加明显了。这样一来,荣耀新的品牌信仰,结合《潜能之光》视频,翻译一下,是这样一个故事:
人们在面对新技术浪潮时,容易被浅层的现象所迷惑,难以触及事物的本质。比如,很多用户和手机厂商都将有限AI应用体验当做AI的全部,如同洞穴中的囚徒把影子奉为真实。
荣耀也曾处于类似的“阴影”之下,过去的发展历程、行业既定的规则以及内在的思维惯性,都限制着其对科技本质的探索与突破。但荣耀以理性的探索精神,决定走出认知的“洞穴”,踏上重构和颠覆之路。
这是李健规划的“荣耀三部曲”中的第二部,其背后的思考可以总结为“三桥一路”,也就是通过匠心设计、创新智能体、开放AI生态架起心灵、灵感、幸福“三座桥”,最终筑起一条通向爱,智慧与快乐的自由之路,让AI应用真正落地,释放AI的潜能,为人类服务。
图源:荣耀以柏拉图“灵魂马车”哲学为基底,构建“三桥一路”生态
“三桥一路”本质是行业价值重定义:将用户体验从“硬件性能”转向“时间自由”,AI节省的1小时可创造阅读陪伴等高阶价值;全品牌互联构建“技术中立”生态,在科技博弈中具战略意义;哲学思考使产品成为“释放潜能”的精神符号。
荣耀希望将抽象哲学概念转化为破解行业困局的现实方案。在李健看来,科技一定要为人服务,科技如果能够跟人文很好地结合,能成为荣耀一个重要的基因。当荣耀真正能够通过产品去释放人的潜能的时候,新荣耀就成了。
现阶段的李健,就像一个“追光者”,带领荣耀甩掉“旧影子”,完成从内到外的蜕变。比如,在李健对荣耀“AI终端生态公司”的定位下,过去半年荣耀有更多精力与资源来探索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新方向。
通过这些变化,外界已经逐渐感受到荣耀以技术硬度兑换人文温度,我也看到了荣耀的“潜能”使命。
但李健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是,真实的荣耀究竟如何走,才能走向“荣耀”?摆在李健面前的第一道坎是手机销量问题,其次是能否借力AI走出重围。还有一点是在全新的故事里,找到“眼下”到“未来”的平衡点。
越理想越深刻的思考,越考验落地与兑现。荣耀要配得上“荣耀”之名,李健要收获自己的“荣耀”,就需要拿出“拼了命”的狠劲和耐力,狠练“站桩”,打一场走出洞穴的突击战。
IPO:荣耀转型征途中的关键支撑
荣耀的转型之路,既需要理念上的破局与战略上的明晰,更需要实打实的资源与底气支撑。而IPO,正是这场从内到外重塑进程中,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节点。
目前,荣耀IPO已经迈出关键一步。荣耀CFO彭求恩表示,“正在启动第二个阶段”。
根据中国证监会网上办事服务平台(试运行)信息显示,6月26日,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上市辅导备案。辅导备案报告显示,荣耀的上市辅导工作分为三个阶段,时间从2025年6月持续至2026年3月。
对荣耀IPO,新华网点评称,荣耀上市辅导的启动,将加速这种生态重构进程。从更深层看,荣耀的转型标志着中国终端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价值跃升”的关键跨越。
可以说,荣耀IPO所要募集的,不仅仅是资金,更是支撑这一宏大转型计划实现的信心与资源,或将为中国AI企业提供新范式。
当资本的助力与战略的笃定相遇,当组织的“站桩” 功底与生态的开放协作共振,荣耀离 “释放潜能,自由翱翔” 的品牌信仰便更近一步。
这场跨越,终将让潜能之光穿透转型的迷雾,照亮属于新荣耀的广阔天地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上市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