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平昕
r在海南(海口)特殊教育学校教室里,该校教师符曼月用双手比画出“计算”“多少”“举手”的手语手势,讲台下的听障学生心领神会,纷纷举起手来;在杭州的排练室里,听障人士徐珉带着X-90dB听障街舞团的成员们,将手语的灵动与街舞的力量融合成独特的舞台语言。
r这两个看似并不相关的场景,因“手语”这门特殊的语言紧紧相连——它既是听障者打破隔阂的钥匙,也是听人(特教专业术语,听力健全的人)走进无声世界的桥梁。在日前落幕的海南省第二届国家通用手语技能大赛中,听障选手徐珉和听人选手符曼月从90名听障人士、手语翻译、特殊教育工作者和手语爱好者中脱颖而出,分别摘得大赛聋人与听人组别一等奖。赛后,两位选手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,讲述他们与手语的故事。
r徐珉的破茧之路:从孤僻少年到手语表演者
r徐珉参加海南省第二届国家通用手语技能大赛。受访者供图
r千禧年的电脑屏幕前,少年徐珉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跳跃,彼时的他还未走进武汉市第二聋校。作为一名听力障碍者,他那时还在普通学校求学,线下几乎无法与同学们顺畅交流,只能靠台式电脑上的QQ打字维系微弱的社交。
r“同学们大多听不懂我说话。”目前在海南生活的徐珉回忆道,听力障碍让他难以分辨z与zh、s与sh等声母差异,四声在他听来毫无区别,“我说出来的话经常被人笑话,久而久之就懒得开口了”。他在家里还能与父母进行简单对话,但在校园里就像个沉默的孤岛,性格愈发孤僻内向,情绪变得悲观抑郁。
r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武汉市第二聋校的课堂。当周围都是用手语交流的同伴,徐珉第一次感受到“被理解”的暖意,“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,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手语”。他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用手语完整表达想法时,同学眼中闪烁的惊喜——那是他在普通学校从未感受过的接纳。
r手语不仅打通了沟通的壁垒,更重塑了徐珉的精神世界。在普通学校里,这个试图靠打游戏、打篮球融入集体,却因技术不佳被嫌弃的少年,在武汉市第二聋校的手语世界里找到归属感。他爱上了手语歌,并登台为全校观众表演。那场表演为他赢得了“校园之星”的荣誉称号,至今仍是他最珍贵的记忆之一,“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原来自己也能成为焦点”。此后,他性格里的阴霾渐渐散去,取而代之的是活泼开朗、自信乐观的光芒。
r手语为徐珉打开的,远不止社交的大门。这份对语言的热爱,最终生长为艺术的枝芽。“手语不是简单的手势拼凑,它有韵律、有情感,能像歌声一样传递力量。”带着这份感悟,他一头扎进手语艺术创作中。
r2023年,徐珉与志同道合的伙伴联合创办国内首个大型听障街舞团X-90dB。“X代表未知与无限,90dB是听力障碍的临界值。”徐珉向记者解释舞团名字中蕴含的深意,“我们想告诉世界,听不见的声音,能用身体和手势来呐喊”。街舞团的成立,离不开同为听障患者的社团主理人徐梦娇的支持。看到徐珉在街舞与手语表演中的潜力,擅长运营的徐梦娇与擅长创作的徐珉搭档,从排练室的一次次磨合到舞台上的精彩呈现,舞团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。
r徐珉参加手语街舞比赛。受访者供图
r这些年来,徐珉的手语艺术版图不断拓展:他在华夏手语通APP上演绎的《孤勇者》手语歌,让众人在手势的起落中感受歌词的力量;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映现场,观众看到他用手语将抽象情感具象化;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讲座上,他用手语“说唱”破除语言与艺术的边界;他为海南残联编排的手语歌,成为残障人士聚会上的暖心旋律;在电影《不说话的爱》中,他设计的手语歌视频出现在片尾,为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。
r“手语让我从一个躲在电脑后的孤独者,变成一名勇于站在聚光灯下的表达者。”徐珉说,最珍贵的不是获得的荣誉,而是每次演出后,台下听障观众用手语比出的“谢谢”手势,那是只有他们才懂的共鸣。
r特教教师符曼月:从讲台到心灵的手语课
r符曼月参加海南省第二届国家通用手语技能大赛。受访者供图
r2023年,符曼月成为海南(海口)特殊教育学校一名教师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身份,让她踏上手语学习之路。与徐珉“沉浸式”学习感受手语不同,作为听人的符曼月,首先要攻克的是语序的“颠倒世界”。“例如,‘我想买这件绿色的衣服’这句话,在手语中会表达为‘这件衣服绿色的我想买’。”她举例道,在手语中,主谓宾的常规逻辑常常被打破,“就像学习一门全新的语法,每句话我都要在脑子里重新‘翻译’一遍”。
r课堂上,学习手语不久的符曼月,想请学生到讲台上做题,便用手语比画出“黑板”“练习”“来”的手势,不料学生们却一脸困惑地看着她。同事提醒她,正确的手语表达应为“练习做”“黑板”“你”。为了更熟练掌握手语的语序转换,符曼月把日常对话写成正常语序版本和手语表达版本贴在教案上,备课之余就对着镜子比画,甚至在买菜时也会在心里默默用手语“翻译”摊主的话。
r符曼月在上课。受访者供图
r时间流逝,从生硬的表达到流畅的表达,符曼月逐渐掌握了手语的表达方式。现在,她只要比画出“计算”“多少”“举手”的手语手势,学生们就会立刻响应。下课时,有听障学生跑过来用手语对她说:“老师,你的裙子像蝴蝶一样漂亮。”她就笑着用手语回答:“你的笑脸像太阳。”这种情感交流让她深刻体会到手语不只是学校里的教学工具,更是一门能传递温暖和情感的语言。
r更宝贵的改变,发生在心灵层面。如今的符曼月,会下意识关注残联发布的活动通知,听到听障孩子的励志故事时会眼眶发热。符曼月告诉记者,“有个学生刚来学校时总是低着头,问他问题就摇头。后来,我发现他喜欢画画,就每天用手语夸他‘画画真棒’。现在,他会主动把画递给我,用手语给我讲画里的故事。”
r手语,这门以手为笔、以心为墨的特殊语言,在徐珉与符曼月的生命里,写下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动人的篇章。
r正如徐珉在一次讲座中所说的:“当我们用手语交流时,耳朵不再是必需的,心才是。”沟通的本质除了耳朵的聆听,还有眼睛的注视、心灵的接纳。当更多人愿意伸出双手,用手语说一句“你好”时,这个世界便会少一些隔阂,多一些看见。
上市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